来源:上海商报 2010-9-8
上海作为民营经济的“后发城市”,首先必须解决发展什么、舍弃什么的清晰定位,放弃传统“大道”抢占“两厢”,一厢是民营高科技,另一厢则是生产型中高端现代服务业。
上周六,“2010上海民营企业百强”榜单揭晓。上榜的百强民企平均营业收入27亿元,合计营业收入2695亿元。
这份榜单由市企业联合会、市企业家协会、市总商会、市经济团体联合会共同发布。经登录市企业联合会网站查悉,排名所依据的营业收入等主要经营数据,以参评企业自报为主。
相对于2006年同类榜单,这张新榜单客观反映了本市民营经济不断发展的最新成就。本次上榜的上海民企呈现四大特点:一是经营规模大。位列榜首的复星集团营业收入达到361亿元;二是成长性好。百强民企总计净利润同比?穴比上年同期?雪增长49%,所有者权益同比增长24%;三是获利能力强。百强民企总资产利润率达到7%,净资产利润率达到19%;四是社会贡献大。百强民企年纳税总额124亿元,吸纳劳动力23.4万人。
成绩固然可喜,尤其是百强民企获利能力的大幅提升,更系上海民营经济成长性的客观反映,撇开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后上海经济总体稳步向好的因素,这说明这两年市委、市政府加大民营企业政策扶持力度,加快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开始显现成效。
不过,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远未得到深度开拓。梳理百家上榜民企的行业分布后发现,上榜民企绝大多数仍分布于已处于市场过度竞争的行业,在代表着眼下和未来(譬如从明年开始的“十二五”时期)经济结构调整方向、重点发展产业和行业、国家鼓励发展的经济门类和领域,上海百强民企几乎寥若晨星。举例来说,上海前“十强”民企,以高能耗的钢铁产业作为主业的就占了四家,相反,真正的高科技民企却依然呈空白状。
具体举例来说,主业从事资本运作、银行、证券、风投、法律服务、产权交易、股权投资类民企,上海百强民企近乎为零。在先进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汽车、新材料、新光源、新能源、半导体芯片、IT、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领域,上海百强民企虽有所涉足,但都系与企业大宗业务互相捆绑,让人难以分辨“新业务”所占比重。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证明,上海优势民企还相对匮乏,若将传统业务形成的营业收入剥离后仍很难拿得出手。
上海复星是上海民企的骄傲,但早在2006年评比时,该企业的营收就有380余亿元,今年则是361亿元。我们知道,任何一家企业营收总呈波动状态,评价企业发展之快慢,更不能单凭营收说事。但复星的“波动”以及长期占据老大位次,多少也反映出上海百强民企总体仍“欠高”、“欠新”、“欠科技”。
说到“三欠”,不妨再比对另一张日前发布的“2010中国大型民企百强”榜单。在这另一张榜单中,江苏民企占35席,浙江民企占23家,上海民企则只占4席,其中前十席中上海一席没有。尤其是江苏,入围的35席中,“高、新、科”民企已占到近半数。众所周知,江浙沪共同构成长三角,单从两省一市“中国大型民企百强“所占数量的巨大差距来说,上海向来作为长三角龙头的称谓就有点儿“不好意思”。
差距不为过,差距应该成为急起直追的动力。不过,光有动力、政策扶持等远远不够,上海作为民营经济的“后发城市”,首先必须解决发展什么、舍弃什么的清晰定位,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,而务须结合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扬长避短,放弃传统“大道”抢占“两厢”,一厢是民营高科技,另一厢则是生产型中高端现代服务业。只要在兄弟省市还相对弱小的“两厢”内集中配置政策、资金及各类资源并持之以恒,到“十二五”末期,上海民营经济就不愁不能开创新局面而大放异彩。
|
Copyright@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©上海市热处理行业协会
TEL:86-21-56315636 FAX:86-21-56300050 秘书长信箱:lijinxinvip@126.com
沪ICP备10013701号-1丨沪公网安备 31010802001227号丨技术支持:巨映网络